2019年以來,生態環境部會同相關部門指導深圳等11個城市和雄安新區等5個特殊地區開展“無廢城市”建設試點工作,3月30日,生態環境部固體廢物與化學品司司長任勇在環境部例行發布會上介紹說,截至目前,上述城市已順利完成改革任務,達到預期成效。
總體上看,試點城市通過統籌經濟社會發展與固體廢物污染防治工作,一方面提升了固體廢物利用處置能力和監管水平,試點地區實施了1000余項能力保障任務、工程項目近600項,解決了一些歷史遺留固體廢物環境問題,加快了城鄉環境基礎設施補短板工作進程,帶動了固體廢物利用處置工程建設;另一方面,通過轉變生產方式,實現固廢減量化;反過來,通過固廢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措施,減少了碳排放,倒逼生產生活方式綠色轉型。
試點城市通過開展形式多樣的宣傳教育活動,推進節約型機關、綠色飯店、綠色學校等7200多個“無廢細胞”建設,營造了良好的“無廢”社會氛圍。
此外,“無廢城市”建設試點工作示范帶動作用明顯。浙江省率先在全省域開展“無廢城市”建設,廣東省提出粵港澳大灣區9城同建“無廢灣區”,重慶市、四川省全面啟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無廢城市”共建。
通過“無廢城市”建設試點,包頭工業固廢產生強度一年降低了4%
2019年1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無廢城市”建設試點工作方案》(簡稱《方案》),指出“無廢城市”是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為引領,通過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持續推進固體廢物源頭減量和資源化利用,最大限度減少填埋量,將固體廢物環境影響降至最低的城市發展模式,也是一種先進的城市管理理念。
《方案》提出,到2020年,系統構建“無廢城市”建設指標體系,探索建立“無廢城市”建設綜合管理制度和技術體系,形成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無廢城市”建設示范模式。
任勇介紹說,在工業綠色生產方面,試點城市通過優化產業結構、提升工業綠色制造水平,推動工業固體廢物減量化與資源化。他介紹了包頭市的做法,包頭統籌推進鋼鐵、電力等產業結構調整和資源能源利用效率提升,工業固廢產生強度一年降低了4%。
“這4%了不起?!比斡抡f。
銅陵市、盤錦市、瑞金市等地通過“無廢礦山”“無廢油田”建設,從源頭減少了工業固體廢物產生量;通過生態修復將廢棄礦山變成“綠水青山”;通過發展旅游觀光又將其轉化為“金山銀山”。
在農業綠色生產方面,通過與美麗鄉村建設、農業現代化建設相融合,推動主要農業廢棄物有效利用。徐州市建立了秸稈高效還田及收儲用一體多元化利用模式,光澤縣發展了種養結合生態農業模式,西寧市建設“生態牧場”模式等,這些做法實現了秸稈、畜禽糞污全量利用。威海市推廣生態養殖模式,建成14個國家級海洋牧場。重慶市統籌供銷合作社農資供應與農膜回收體系,2020年農膜收集率達到90%以上。
在踐行綠色生活方式方面,通過宣傳引導和管理制度創新,探索城鄉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源頭減量和資源化利用。中新天津生態城推行垃圾分類實名管理、彈性收費和信息公示,居民分類準確率達87%。深圳推行“集中分類投放+定時定點督導”分類方式,生活垃圾回收率達到42%,位居國內領先水平。許昌市打造“政府主導、市場運作、特許經營、循環利用”模式,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率超過80%。雄安新區編制“無廢城市”教材,納入新區15年教育體系。
在加強環境監管方面,通過信息化平臺建設和制度創新,強化風險防控能力。紹興市率先建成“無廢城市”信息化平臺,打通35個部門固體廢物相關數據接口,形成“縱向到底、橫向到邊”的監管格局。重慶市與四川省合作建立危險廢物跨省轉移“白名單”制度,平均審批時限由1個月壓縮至5個工作日以內。北京經開區開展危險廢物分級豁免管理嘗試,探索實施“點對點”資源化利用機制。三亞市通過源頭禁限、過程管控、陸海統籌治理塑料污染,每年減少一次性塑料制品使用量約8000噸。
此外,試點城市采取積極措施激發市場主體活力,利用市場化手段,培育近300家固體廢物回收利用處置骨干企業。
“十四五”計劃推進100個左右地級及以上城市開展“無廢城市”建設
“十四五”時期生態環境部在“無廢城市”建設方面有哪些考慮?
任勇介紹說,“十四五”時期,環境部將按照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意見的有關決策部署,推進100個左右地級及以上城市開展“無廢城市”建設,鼓勵有條件的省份全域推進“無廢城市”建設。
“‘無廢城市’建設盡管著力點在固體廢物污染防治,但對城市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有直接貢獻和統籌推動作用,也能充分發揮減污降碳協同增效。有研究機構對45個國家和地區相關數據分析表明,通過提升城市、工業、農業和建筑等4類固體廢物的全過程管理水平,可以實現國家碳排放減量的13.7%-45.2%(平均27.6%)。所以,減污降碳是‘無廢城市’建設的一個新的使命?!比斡抡f。
任勇指出,開展“無廢城市”建設是貫徹新發展理念、推動生產生活方式綠色轉型的重要載體,是城市政府所期待的著力點和綜合抓手,有助于提升固體廢物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無廢城市”建設的措施是綜合的,既有政策、制度等軟件建設,也有利用處置設施、信息系統等硬件建設,這些都是固體廢物管理領域長期存在的短板,是需要夯實的基礎。這四條綜合起來就是“無廢城市”建設有助于減污、降碳、擴綠、增長協同推進。因此,各地對開展“無廢城市”建設表現出很高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2021年年底,環境部會同17個部門印發《“十四五”時期“無廢城市”建設工作方案》(簡稱《工作方案》),提出到2025年,實現“無廢城市”固體廢物產生強度較快下降,綜合利用水平顯著提升,無害化處置能力有效保障;減污降碳協同增效作用充分發揮;“無廢”理念得到廣泛認同;基本實現固體廢物管理信息“一張網”,固體廢物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得到明顯提升。
《工作方案》安排的主要任務概括為“12345”?!?”是指“100”個城市,即推動100個左右地級及以上城市開展“無廢城市”建設?!?”是指“兩個融合”,即“無廢城市”建設與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和碳達峰碳中和戰略相融合,做好建設方案頂層設計?!?”是指“三化”原則,即圍繞固體廢物治理這一主線,統籌推進減量化、資源化和無害化?!?”是指“四大體系”建設,即制度、技術、市場和監管體系建設,并用好數字化技術?!?”是指“五大”重點領域,即在工業、農業、生活、建筑領域推動綠色低碳循環發展和對危險廢物的全鏈條環境監管。
文章轉載于包頭市生態環境局